71书屋 穿越小说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一章(11)伤寒康复指南:脉浮数微身凉,如何判断病愈?

第一章(11)伤寒康复指南:脉浮数微身凉,如何判断病愈?

最新网址:www.71sw.com

  原文:问曰:伤寒三日,脉浮数而微,病人身凉和者,何也?

在中医理论中,伤寒三日,脉浮数而微,同时病人身体却感觉凉爽和平和,这一症状表现颇为特殊,需要我们细致分析。

首先,脉浮数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,正气与外邪抗争,气血趋向于体表,故脉浮且跳动较快。然而,这里的“微”字则提示我们正气虽在抗争,但力量已略显不足,或是病邪虽盛但正气未完全溃败,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。

病人身凉和的现象,在传统中医看来,并非完全正常。一般而言,伤寒初期,若病邪在表,病人往往会有发热恶寒之感。但在此情况下,身凉和可能意味着几种可能性:一是病人体质特殊,正气虽弱,但自我调节能力强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邪的进一步入侵;二是病邪虽在表,但并未完全激发体内的热象,或是病邪性质偏于寒,与正气相争时并未产生明显的热症;三是病人可能经过了一定的治疗或调养,使得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,正气得以暂时恢复,与病邪形成了暂时的相持状态。

当然,以上仅为基于中医理论的一种推测性分析。在实际临床中,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、体质、病史以及舌象、脉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。同时,中医强调辨证施治,对于不同的病情和体质,治疗方法和用药也会有所不同。

原文:答曰:此为欲解也。解以夜半。脉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;脉数而解者,必能食也;脉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也。

对于“此为欲解也。解以夜半。脉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;脉数而解者,必能食也;脉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也”的理解,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。

“此为欲解也”意味着病情正在向着好转的方向发展,病邪即将被正气驱除,是病情即将痊愈的征兆。

“解以夜半”则指出了病情好转的具体时间。在中医理论中,夜半时分是阴气最盛、阳气初生之时,也是人体阴阳交替、气血运行的重要时刻。因此,病情在此时好转,往往意味着正气得到了恢复,能够借助天地阴阳的变化,将病邪排出体外。

“脉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”确实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病情好转时的一种经典表现。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著作,对于理解中医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。

脉浮,作为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脉象,通常意味着病邪停留在体表,正气与外邪正在进行抗争。在中医理论中,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,而脉浮则提示我们病邪尚未深入体内,仍在体表层次。

当病情好转时,正气逐渐增强,开始占据上风,与外邪的抗争也逐渐取得胜利。在这个过程中,正气会迫使病邪通过体表排出,表现为濈然汗出。这里的“濈然汗出”指的是汗液突然大量排出,是正气战胜病邪、病情好转的明显标志。

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汗液排出的现象可能与体温调节、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机制有关。当人体受到病邪侵袭时,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反应来对抗病原体。随着病情的好转,免疫系统的反应也逐渐减弱,体温调节也趋于正常,这时汗液排出可能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,有助于调节体温和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。

“脉数而解者,必能食也”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病情好转时,人体生理机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——食欲的恢复。脉数,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热邪的侵袭或是正气亢进的表现,这种状态下,人体往往会因为热邪的干扰或是正气过旺而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,从而导致食欲不振。

然而,当病情得到好转,热邪被清除或是正气得到适当的调节时,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随之恢复,病人的食欲自然会随之增强,能够正常进食。这一点,不仅在中医理论中有所体现,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。因为食欲的恢复,往往意味着人体营养摄入的增加,这对于疾病的康复和身体的恢复都是至关重要的。

此外,食欲的恢复也是病人心理状态改善的一个重要体现。在疾病期间,病人往往会因为身体不适、精神压力等因素而导致情绪低落,食欲不振。而当病情好转,病人感受到身体的恢复和好转时,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愉悦,从而进一步促进食欲的恢复。

因此,“脉数而解者,必能食也”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中医理论中病情好转时的一个重要标志,也提醒我们在实际生活中,要关注病人的食欲变化,及时给予适当的调理和照顾,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身体的恢复。

“脉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也”这句话,描绘了一幅正气由弱转强,最终战胜病邪的生动画面。脉微,作为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脉象,通常意味着正气虚弱,难以与外邪进行有效的抗争。这种情况下,病人往往表现出体弱乏力、精神不振等症状,病情看似沉重且难以好转。

然而,当病情出现转机,正气在得到一定的恢复后,会突然发力,犹如蓄势已久的弹簧突然释放,将体内的病邪彻底排出体外。这一过程中,大汗出成为了正气战胜病邪的重要标志。大汗出不仅意味着体内热邪的排出,更象征着正气力量的恢复和增强。

这种大汗出往往伴随着病情的迅速好转和身体的明显轻松感。病人会突然感到身体变得轻盈,精神焕发,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。这种感受,对于经历过长期病痛折磨的病人来说,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安慰。

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,大汗出可能与人体的免疫反应、体温调节等多种生理机制有关。当正气恢复,免疫系统开始有效清除体内的病原体时,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,包括体温升高、汗液排出等。这些反应有助于调节体温、排出代谢废物和毒素,从而加速身体的恢复过程。

综上所述,这段回答描述了病情好转时的不同脉象和表现,为我们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同时,也提醒我们在实际临床中,要密切关注病人的脉象和症状变化,以便及时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原文:问曰:病脉,欲知愈未愈者,何以别之?

在中医理论中,判断病脉是否预示着病情即将痊愈,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,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信息来综合判断。
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“病脉”。病脉,顾名思义,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脉象。中医通过切脉来感知脉象的变化,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病邪的性质和部位。病脉通常表现为脉象的异常,如浮沉迟数、有力无力、滑涩紧缓等。

那么,如何判断病脉是否预示着病情即将痊愈呢?这主要依赖于对脉象变化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依据:

1.脉象逐渐趋于平和:当病情好转时,脉象通常会逐渐趋于平和,不再表现出明显的异常。例如,原本浮大有力的脉象可能逐渐变得柔和而有力,或者原本沉迟无力的脉象可能逐渐变得有力而富有弹性。

2.症状减轻或消失:脉象的变化往往与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。当病情好转时,病人的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或消失,如发热减退、疼痛缓解、咳嗽减少等。这些症状的改善是判断病情是否痊愈的重要依据。

3.体质恢复:随着病情的好转,病人的体质也会逐渐恢复。这表现为精神状态好转、食欲增加、睡眠改善等方面。体质的恢复是病情痊愈的重要标志之一。

4.医生的专业判断:除了以上几点外,还需要结合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病情是否痊愈。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脉象、症状、体质以及病史等多方面信息来综合评估病情的变化情况。

原文:答曰:寸口、关上、尺中三处,大小、浮沉、迟数同等,虽有寒热不解者,此脉阴阳为和平,虽剧当愈。

对于病情的判断,脉象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。当医生面对一个病人,通过切脉来感知脉象的变化,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病邪的性质和部位,这是中医独有的诊断方法。

“寸口、关上、尺中三处,大小、浮沉、迟数同等,虽有寒热不解者,此脉阴阳为和平,虽剧当愈”这一回答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:

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,切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,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,进而判断病邪的所在以及病情的轻重。寸口、关上、尺中,这三个部位就是中医在切脉时常用的“三大法宝”,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上、中、下三焦,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进行区域划分的重要概念。

首先,我们来说说寸口。寸口位于手腕的内侧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把脉”的地方。在中医理论中,寸口对应着人体的上焦,也就是心肺所在的区域。通过观察寸口的脉象,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心肺的功能状态,以及是否存在病邪的侵袭。比如,如果寸口的脉象表现出洪大有力,可能意味着心肺功能亢进,或者有热邪侵袭;而如果脉象细弱无力,则可能表示心肺功能不足,或者有寒邪内伏。

接下来,是关上。关上位于寸口和尺中之间,对应着人体的中焦,也就是脾胃肝胆所在的区域。中焦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,也是水谷精微化生和输布的重要场所。通过观察关上的脉象,我们可以了解脾胃肝胆的功能状态,以及是否存在消化吸收、代谢等方面的异常。比如,如果关上的脉象表现出弦紧有力,可能意味着肝气郁结或者胆经有热;而如果脉象濡缓无力,则可能表示脾胃功能虚弱,或者有湿邪内困。

最后,是尺中。尺中位于手腕的内侧下方,对应着人体的下焦,也就是肾、膀胱、大肠等脏腑所在的区域。下焦是人体排泄和生殖的重要区域,也是人体阴阳之根。通过观察尺中的脉象,我们可以了解这些脏腑的功能状态,以及是否存在排泄、生殖等方面的异常。比如,如果尺中的脉象表现出沉细无力,可能意味着肾气不足,或者有寒邪侵袭;而如果脉象洪大有力,则可能表示膀胱有热或者大肠有实热。

总的来说,寸口、关上、尺中这三个部位的脉象变化,就像是人体的“晴雨表”,能够反映出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状态以及病邪的所在。当然,中医的诊断并不仅仅依赖于切脉这一项技能,还需要结合望、闻、问等其他诊断方法,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切脉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,其分类和解读都蕴含着深厚的医学智慧。大小、浮沉、迟数,这六大脉象分类,就像是中医诊断的“密码”,能够帮助医生洞察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。

我们来说说大脉和小脉。大脉,顾名思义,就是脉象显得宽大有力,这通常意味着人体内的正气充盛,有足够的能量来抵御病邪的侵袭,因此病情往往较轻。而小脉,则表现为脉象细弱无力,这往往提示我们正气虚弱,病邪可能已经趁虚而入,病情相对较重。

是浮脉和沉脉。浮脉,就像水面上漂浮的物体,轻轻一触就能感受到,它表示病邪还停留在人体的表层,也就是中医所说的“表证”,病情相对较轻,治疗起来也相对容易。而沉脉,则像是深藏在水底的宝藏,需要用力才能触及,它提示我们病邪已经深入到人体的内部,也就是“里证”,病情相对较重,治疗起来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。

是迟脉和数脉。迟脉,就像慢吞吞的乌龟,脉象跳动缓慢,这通常表示人体内的寒邪内盛,气血运行不畅,需要温阳散寒、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调理。而数脉,则像是奔腾的骏马,脉象跳动快速,这往往意味着热邪内扰,气血运行加速,需要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的方法来治疗。

当然,中医的脉象分类远不止这六大类,每一种脉象都可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解读。而且,脉象的变化往往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,需要医生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。但无论如何,大小、浮沉、迟数这六大脉象分类,都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,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,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。

然而,当寸口、关上、尺中三处的脉象在大小、浮沉、迟数等方面都表现出相等或相近的状态时,即使病人仍然有寒热不解的症状,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阴阳和平的表现。这里的阴阳和平,是指人体内的阴阳气血达到了相对的平衡状态,虽然病情可能仍然较重,但已经有了向愈的趋势。

这是因为,在中医看来,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阴阳气血的平衡。当阴阳失衡时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。而疾病的治疗过程,实质上就是调整阴阳平衡的过程。因此,即使病情较重,只要阴阳气血开始趋向于平衡,就可以认为病情正在好转,有向愈的可能。

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病情的发展,或者放弃对疾病的治疗。在实际临床中,我们仍然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以促进病情的全面好转和康复。

读书三件事:阅读,收藏,加打赏!